【中国食品安全网1月5日】用科学的声音回应社会关切,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疑虑,是我国食品科技界的应尽之责。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食品安全与健康形势必将面临更多的未知挑战。对于如何向公众传递科普“好声音”,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这一命题,食品科技界一直在努力作答。2024年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加强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合作,以社会共治之合力,持续推进公众科普,营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良好舆论环境。
2023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了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舆情热点,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热点,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再经专家多轮评议,最终从60余个热点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热点,形成“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会上,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单杨等多位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阿斯巴甜、预制菜、“羊肉掺假”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权威的科学解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活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主持此次活动。截至活动结束,全网全媒体累计观看量达92.4万人次。
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现场
坚持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
据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2年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以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引导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舆情向好发展。10多年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邀请逾百人次专家,解读了上百个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历经多年的科学积累,“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国内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有效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筑牢科学之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识别风险,深入研判风险,及时处置风险,强化督促问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多点发力,筑牢安全“防护网”。发挥好抽检监测“千里眼”作用。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505万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49%。2023年6—8月,结合主题教育在全国开展“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搭建为民服务“连心桥”。深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共享、风险共防。二是群策群力,构建共治“新格局”。持续编发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和风险解析,制作科普动漫和短视频,开展第三方常态风险交流。依托“互联网+”开展反食品浪费暨食品安全知识大学生竞赛,2023年度有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88所高校近107万大学生参与分站赛。三是严惩不怠,打击违法“不松懈”。对抽检不合格食品,及时开展核查处置,2023年共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4400余吨。围绕监管重点难点,发布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食品快检方法。研究建立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化学物质名录管理制度,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在活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之大事。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食品产业保持健康发展。此次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法所倡导的“社会共治”的立法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其背后是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盼。“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科学知识要经常抓、持续讲,要让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从专业行业圈‘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国强希望更多的行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汇集食品各领域更多的权威专家,发挥好科学支撑作用,加大健康知识普及,进一步强化和凝聚工作合力,打通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服务便民“最后一公里”,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氛围,助推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将围绕持续构建严谨的标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重点推进食养指南转化应用、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的国际化等重点方面展开工作。
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呈现新的舆情特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在会上就2023年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形势进行了分析。邵薇指出,2023年,作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的食品工业经受住多重压力,显现出强大的韧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食品安全与健康呈现出新的舆情特征,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需求亦不相同。在需求特征方面,从物资短缺、温饱型、健康型,到高性价比;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主要矛盾上,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安全,到复杂、交叉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安全并重。
邵薇介绍,2023年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主要舆情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和标准双向发力。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法规与时俱进,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整体向好形势与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亟需凝聚共识、以科技赋能。各方要在基于科学事实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及时形成共识,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强化科技支撑,以规范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食品安全两大顽疾“此消彼长”,从近三年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看,农兽药残留超标占比逐年上升,而微生物污染略有下降。由此显示出,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逐渐到位,而原料污染问题却更加复杂。四是基于科学及时发声有效化解舆情风险。2023年热点舆情走势呈现“科学共识”必不可少、“及时发声”效果明显等显著特点。邵薇指出,未来,在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还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新技术和新原料在创新应用中的安全评估与风险防控。二是消费者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碎片化”信息障碍。三是食品真实性问题是全球食品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四是“直播间”易滋生食品安全新问题。
活动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罗云波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持续第5年开展的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热点一: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热议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甜味剂。IARC和JECFA两个报告对阿斯巴甜致癌性证据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阿斯巴甜的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我国居民阿斯巴甜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阿斯巴甜,不必过于恐慌。
热点二:预制菜——预制容易预知难
解读专家:单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胡小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预制菜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多种类别食品的商业性统称,现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已基本覆盖。符合相关标准的预制菜产品,其质量安全即有保障。预制菜陷入风波凸显行业与消费端的沟通有待加强。当前,亟需凝聚共识,明确边界,梳理不同类别预制菜产品的管理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增强预制菜行业发展动能;挖掘地方特色菜肴并形成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的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并加强消费者沟通,助力消费信心重建。
热点三:母乳低聚糖(HMOs)获批——法规激活婴配新赛道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体成分,在支持婴幼儿等人群的特征肠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婴幼儿配方等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婴幼儿等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迫切需要加快HMOs在婴配粉等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HMOs的科研支撑,并推动更多种类的HMOs在我国落地应用。
热点四:酱香拿铁——跨界联名火爆出圈
解读专家:盛军,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酱香拿铁是一次品牌、文化与行业的跨界融合,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又创新“食尚”和潮流。一个被消费者喜欢和认可的产品,一定是风味品质的认同、创新创意的认同以及文化习惯的认同。跨界融合是创新创造的尝试,但创新跨界要坚持守正创新不能“越界”,一定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热点五:“羊肉掺假”事件再现——食品真实性咋保障?
解读专家:陈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食品掺假使假宛如不断膨胀的“毒瘤”,是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食品真实性已成为新征程上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内容,是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重头戏。食品真实性需要全球“共建共治共享”,亟待不断增强保障食品真实性和打击食品掺假使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食品真实性监管治理的水平。
热点六:保健食品新功能——制度“破冰”赋能产业创新
解读专家: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发布实施的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与《保健食品新功能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构成了我国现有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制度24+的有机整体。它是基于保健食品行业20余年的应用实践,对保健功能声称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允许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单独或联合提出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以外的新功能建议,可推动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研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走出消费误区先要科学认知
解读专家:王兴国,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具有天然和加工两种来源。尽管长期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但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从全球范围来看,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必然趋势,应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消费认知,保障人民健康。
热点八:“防猝死套餐”走红——别让智商税收割“脆皮年轻人”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过度运动是导致猝死的重要诱因。“防猝死套餐”中的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效应,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具有预防猝死的作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建议消费者合理膳食,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
热点九:数字标签试点——让食品标签看着更方便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数字标签是一种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的新方式。没有了标示版面的限制,消费者可以以数字化方式了解食品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行业应合力加速标签数字化的进程,迎着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浪潮,让消费者接收到更清晰、全面的食品标签信息,最终将数字标签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标签载体,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热点十:沙门氏菌——致病微生物需重点防范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
沙门氏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食源性致病菌,因污染肉、蛋、果蔬和乳制品等引起人的胃肠道疾病,腹泻严重可导致脱水甚至死亡。沙门氏菌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肠道、水源和生产加工环境以及储运和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加强过程控制。餐饮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更要认真执行“食品安全五要点”,把好食品入口的最后一关。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https://www.cfsn.cn/
原文链接:https://www.cfsn.cn/2024/01/05/9939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