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17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是施展青年才干的广阔舞台。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组建了“环绘‘梅’好”、“‘淹’语春秋,乡绘画卷”、“笔墨挥洒江南情,前瞻设计颂党恩”三支社会实践团队,并全部成功入选2023年“手绘乡村·青春行动”江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省级团队,以青春绘就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500平方米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一、无锡大浮站
以“大浮杨梅”为翰墨
绘“产业兴旺”振兴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6月下旬至7月中旬,“环绘‘梅’好”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无锡市大浮社区。大浮社区地处风景秀丽、太湖风景区核心区域,立足强农富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充分利用历史悠久的大浮特色果品品牌,目前已形成3000亩杨梅、1500亩醉李的种植规模,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创建美丽乡村。实践团深入大浮社区,多次与社区居委会座谈交流,了解乡村特色产业和文化内涵,并选定墙绘地点为果品集市入口、谢古村居民文化广场的四围外墙,让“梅”好入口更入心,让“梅”丽乡村建设入脑更入行。此外,实践团多次深入采摘、售卖一线,走访村民、梅农和商贩,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积极捕捉杨梅生长和村民劳作的珍贵影像,收集素材,积累灵感。最终结合调研成果和公共空间宣传特点,实践团确定以“杨梅”的一生为线索,选取育苗、初绿、疏果和丰收四个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完成墙绘。
“你再多调几个绿色,让叶子的层次更丰富些”。7月6日,在35℃的炎炎烈日下,实践团成员正式开始墙绘项目。墙绘期间,同学们迎着朝阳,伴着晚霞,和烈日较量,和暴雨赛跑,从炭笔一步步描边、颜料一笔笔修型、到丙烯一点点填色,杨梅的“一生”就这样在烈日与暴雨的双重考验下跃然墙上。育苗阶段破土而出的美好希望,初绿阶段微光洒满叶片的生机勃勃,疏果阶段梅农轻柔而熟练地修剪打理,丰收阶段梅农脸上藏不住的笑意和溢出篮筐的颗颗梅果,都在诉说着大浮杨梅的深厚文化内涵,也在诠释着大浮社区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日啖杨梅三百颗,不辞长作江南人。大浮杨梅作为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凝结着大浮优良的物质文化财富和大浮人民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当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本次,环绘“梅”好社会实践团走进大浮社区,在果品集市入口、谢古村居民文化广场的四维外墙上绘制杨梅的“一生”,不仅赋予灰白的墙面以生命活力,还能吸引行人进一步感受大浮杨梅的品质与魅力,强化地标产品的推介,助力乡村振兴更上新台阶。
二、常州淹城站
以“春秋淹城”为底色
绘“乡风文明”振兴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7月上旬,“‘淹’语春秋,乡绘画卷”社会实践团走进常州市淹城社区。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三城三河”地面城池遗址,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不仅是高度文明的象征,亦是人类遥远历史的见证。经过走访调研,实践团将墙绘的地点选为淹城古村的沿路外墙,这里不仅是淹城遗址公园的主干道入口,还在2022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在这里进行墙绘,不仅能美化沿街外墙,促进淹城古村融入遗址,还能充分发挥淹城地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塑造文明乡风,助力文化振兴。
神秘淹城映华夏,千年春秋万古芳。实践团成员在深入了解淹城文化的基础上,确定以元素拼接、创意排版的形式进行画面设计,并在其中融入时代背景、淹城城阙、地理环境、古今人物、出土文物、春秋传说、自然美景、野生动物、时尚装饰等元素,通过人、物、景、文相关联,古历史和今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表达“春秋鼎盛,绿水抱青山,千载淹城腾瑞气;华夏富强,蓝天扬赤帜,皕年绮梦醉春风”的文化底蕴和美好愿景。7月18日,实践团线下小分队正式在淹城古村集结,他们迎朝阳而出、伴星空而归,顶烈日而创作、遇暴雨而不误,用5天80个小时绘制出百米淹城画卷,“祈愿百灵,淼淼乡音”、“城河相套,心心相印”、“文物丰饶,泱泱华夏”、“城阙如铁,森森壁箭”、“见贤思齐,家家争鸣”、“奄民故里,袅袅炊烟”、“绿色发展,叶叶关情”、“神龟造福,煜煜生辉”、“百兽率舞,虎虎生威”9幅画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个多方面讲活淹城的前世今生,让春秋遗址淹城焕发新动能,让三千年淹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弱柳扶风荷色浅,三河三绕古城池;春秋遗址留余韵,墨客挥毫感逸思。淹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着我国春秋时期争霸、结盟、改革、重义的恢弘故事,也传递着淹城人民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和信心。本次,“‘淹’语春秋·乡绘画卷”社会实践团走进淹城社区,在淹城遗址入口、淹城古村的沿路外墙上绘制百米淹城故事,能够很好的发挥好淹城地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塑造淹城文明乡风,助力淹城乡村建设的画卷绚丽绽放!
三、宜兴后村站
以“后村山水”为丹青
绘“生态宜居”振兴图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7月下旬,“笔墨挥洒江南情,前瞻设计颂党恩”社会实践团走进宜兴市芳桥街道后村。后村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的故里和江南美专的旧址,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要发展农桑业和乡村旅游业。近年来,后村依托丰富的人文底蕴,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等。乡村振兴,生态先行,本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持续点亮后村这颗“生态宜居星”,还能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助力赋能。实践团成员走进后村,在一片欣欣向荣中,开展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以国粹国画为主要绘画形式,充分展示后村山水的自然美和山水文化的文化内涵,传递后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振兴硕果。
骄阳七月,绿意盛浓,村妇话闲,歌舞新曲;村路横斜,鸡鸣几家,儿童散学,笑如春花。7月24日,实践团成员带着满满的期待,正式开始墙绘项目。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热土,无数次攀爬近十米高的脚手架,无数笔绘制后村的山水人文。最终,3幅210平方米的巨型墙画得以完美呈现。第一幅以碧水、青山、白墙、黑瓦组成秀丽的江南风光,充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展示后村作为“江苏省生态村”的秀美宜居,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第二幅以当地特色的“乡村桑蚕农耕文化”为主题,结合国风元素与经典诗句,再现后村蚕桑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产业兴旺”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第三幅以夏日荷塘为背景,通过舟泛荷花池,充分展示百姓生态宜居、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盛景和后村乡村振兴的突出成就。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百姓富与生态美是统一的。后村作为“江苏省生态村”,充分立足当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生活更幸福。本次,笔墨挥洒江南情,前瞻设计颂党恩”社会实践团走进后村,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在沿路住宅外墙上绘制当地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等方面的振兴成果,促进后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助力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呵护生态、善待生态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本次社会实践,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几个团队在墙绘的过程中,无锡市广播电视台、常州市武进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先后来到了活动现场,采访了实践团的师生和往来路过的居民们。同学们说“披星戴月的辛苦、暴雨突袭的惆怅、烈日暴晒的难受、蚊虫叮咬的抓狂……一切的困难都在居民的认可声中化为了值得,这其中不乏爷爷奶奶提供的照明灯、阿姨送来的水、社区提供的休息会议室、小朋友送来的蚊香,我们在感动中了解民众心声,亦在一声声感谢中发挥个人的价值”“读了这么多年的有字之书,这是我第一次自主深入社会,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去为自己热爱的土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画卷中的每一笔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爱的表达”。老师说“这段时间我亲眼看着这群‘从没吃过什么苦’的孩子们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投入墙绘,却从不喊苦喊停,反而总想‘多画一会’,我发现他们身上其实多了一股劲儿,那是一种尽力用自身所学回馈社会和家国的坚毅力量”。居民说“这边的蚊子特别多,真没想到这些孩子这么能吃苦,画的太好了”“之前从这走总想快一点,现在都要一步三回头,这不仅是画,更是淹城新村的文化呀”一句句说不完的话,都是对实践团成员最大的肯定和最好的鼓励,也都在讲述着社会实践的本质意义——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一笔一故事,一画一风景,一墙一文化,一村一品牌。墙绘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形式,能够有效激活个人价值与乡村资源价值,振兴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传递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在这堂暑期“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上,实践团成员在美化乡村环境中发挥专业力量,在深入基层办实事中尽显青年担当,进一步厚植了家国情怀,积蓄了奋进力量。未来,越来越多江南设计人将奔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自我成长的路上,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7304483/rmh3730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