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3月10日】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解决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较多。比如: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评价、家庭因素,等等。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部分“懒就业”“慢就业”现象。陈卫说,对于目前毕业生就业遇到的困难,既有数量问题,又有质量问题;既有结构问题,又有机制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挖掘需求,解一时之急;也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步伐,建立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长效机制。”
他建议,一方面要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强化人才供需预测能力,超前布局人才供给,加强人力资源储备,优化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要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改革。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在落地层面,仍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何有效推动校企双向奔赴,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打出教育、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的组合拳,推动产教融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此外,他认为学校应加强就业育人工作。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筑梦青春 赴基层”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是健全导向就业支持体系。实施“组织保障、政策宣讲、讲座培训、表彰激励、跟踪调研”五位一体的导向就业工作体系,组织好“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教育。定期开展“江南大讲堂”等活动,邀请各行各业校友返校,分享他们的职业人生,定期展示“大学生就业典型案例”,多层次多角度的朋辈示范和交流活动已成为该校在校生的“必修课”。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农村产业将成为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新天地’。”陈卫说,如何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服务供给。比如:从平台搭建、就业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引,清理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激发毕业生到农村产业的热情,释放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潜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据介绍,一直以来,江南大学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落实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坚持系统化管理、清单化指导、集成化服务,压实责任,提高工作成效,努力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3-03/10/content_jpB9PKt2.html?gid=VnDMvYk4